欢迎访问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马泉沟村:柿子映红小康路

2020年10月01日 11:25:12

马泉沟,距离平陆县城50多公里,需翻越5条大沟12面长坡,东西被峨罗山、锥子山所夹,唯一有的就是满山的柿子树,夏天浓绿,秋天漫山红叶。
  交通不便,位置偏远,柿子不值钱……这些,曾经都是马泉沟摆脱贫困的羁绊。
  如今,同样的马泉沟,同样的柿子树,却成了游客眼中的秀丽风光,马泉沟水化柿饼也成了让村民们摆脱贫困、迈上小康路的“致富果”。
  9月30日,岭上层林尽染,后山游人如织,村民张永华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水化柿饼的制作过程。村里有1350年的柿子树栽培史,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让马泉沟水化柿加工成的柿饼“无核、甜度大”,遇水而化,是柿饼中的佳品。但一直以来,由于观念落后,思想保守,村民们看不到优势背后蕴藏的致富潜力,只把眼睛盯在种麦收秋上。祖祖辈辈都是“住在金山守死宝,抱着银碗讨饭吃”。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平陆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春到部官看桃花、夏到张店避酷暑、秋到东山赏红叶、冬到三湾观天鹅”的旅游发展格局。立足万亩红叶资源的马泉沟因势而动,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拓宽改造了沿山公路、新修了虎庙—橿树爻—马泉沟—虎庙循环赏景公路。同时,积极策划,大胆尝试,连续举办四届以“赏条山红叶·品水化柿子·游美丽乡村”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节,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还为特色农产品销售和发展农家乐搭建起了广阔平台。
  用好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办起小吃摊,开起农家乐。村民杨世红做起了主厨:“没承想,就是家里平时做的馒头和面条就这么受欢迎。”尝到甜头后,马泉沟村“两委”乘势而上,统筹布局,决定以“美食留人”,着力打造农家乐。邀请利丰职业学校到后窑村举办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农民专题培训班;组织群众参加免费烹调专业学习;依托企村帮扶,协调县餐饮协会现场指导农户开办农家乐,截至目前,景区内有农家乐15家,小吃摊点30家。
  “经过培训班老师指点后,我的手艺明显提高,好多来吃饭的都是回头客,游客多的时候,每月增收几千元不成问题。”说起农家乐的收入,杨世红美滋滋的,连自己种的豆角、黄瓜,也不用愁销路了……小吃摊、农家乐不仅满足了游客们的味蕾,更体现了马泉沟村民生活和观念上的改变。
  赏漫山红叶,品一桌农家菜肴,住一晚山村民宿,已成为马泉沟的热门旅游攻略。2019年,马泉沟人均纯收入近万元,是2011年的4倍多。
  发展旅游产业,既要有热情,还得靠章法。在立足“文明赢人”上,马泉沟先后组织150余名群众赴陕西、河南参观学习,解放群众思想,转变群众观念,提升群众素质,让村民形成文明服务的良好习惯。
  “马泉沟火了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柿饼销售的火爆,柿饼由原来的5元一斤卖到了25元、30元一斤,就是柿子醋、柿子蜜也卖到了十几元一斤,马泉沟90%以上的村民开始做柿饼,即使这样,旅游旺季和年关时还抢不到手。以前在外面打工的村民也都回来开始管理柿子树。”马泉沟村党支部书记葛元龙告诉记者。
  发展产业,除了有资源外,还得树立品牌。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精心打造水化柿饼品牌,注册了“长命河”商标,对马泉沟水化柿饼进行碎片化整合,集中力量,集中优势,投入扶贫资金110万元新建两座柿饼烤房及晾晒棚,开展外出培训学习先进加工工艺,在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销售上做足文章,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通过旅游搭台、产业唱戏,去年仅水化柿饼一项就为群众增收120万元左右。水化柿饼的收入从锦上添花逐渐转变为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
  为了拓宽特色产业,马泉沟通过帮扶单位和扶贫部门筹集近3万株花椒苗和柿树苗,保证贫困户户均两亩干果林。葛元龙指着村委会门口的一间会议室说:“有了苗还要会管理,为了让柿农椒农掌握管理技术,我们多次召集果农听讲座,组织果农到陕西韩城看花椒,到富平看柿饼,到兄弟市县永济、芮城学习先进经验,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现场教学,手把手传授技术,交流经验。”
  2019年,马泉沟被确定为“山西省特色花海基地”,“赏条山红叶·品水化柿子·游美丽乡村”成为马泉沟的一张响亮名片。有了产业,还需拉长旅游季节,新种植的十亩百日菊已进入盛开季节,姹紫嫣红的花朵引来众多游客前往观赏,为今年的红叶旅游又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