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见证改革开放40周年】龙门村民俗馆:浓缩记忆 展示变迁

2018年12月11日 15:38:20

纺花车、煤油灯、广播匣、马鞍、犁,曾经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对老年人来说,它们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对于年轻人来说,压根就没见过。在河津市龙门村的民俗馆里,一件件老物件向人们展示着龙门村过去的生活、风俗和农耕文化,让人真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

在龙门村的民俗馆,锈迹斑驳的煤油灯、烧水壶、老式纺花车、退出历史舞台的农耕工具、发黄的老照片形象地还原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龙门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场景。

77岁的卢有龙介绍,自从搬进家属楼,用上现代化的农机具,锄头、镰刀、犁耙这些老式劳作工具已经派不上用场,把家里原来用过的劳作工具放进民俗馆,能让后代年轻人更好地了解祖辈的劳动生产和生活。

龙门村村民 卢有龙

我们家以前住的土窑洞,一下雨,吃水特别困难,因为山路路滑,然后怎么吃,就是把雪积到一起,化了后才能喝水。这后来改革开放以后,村里面条件好了,盖了楼房,水就送到家里了,送到家里不但吃水方便,还能洗澡。

打小就生长在龙门村的原有娃老人对船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十几岁开始,他就跟着大人们下河搞运输。

龙门村村民 原有娃

我坐的这个船就是我们年轻时下的船,在咱这儿下船主要营业是运炭,一个船只能装多少呢,装八九吨十来吨,就是这个样,可是到现在就变化了,大不一样了,交通方便,道路修好了,都成车了,一车一下子就运六七十吨,过去水路比旱路成本低,现在旱路就比水路成本低。

多年来,龙门村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把一个山高土贫、风多沙厚的穷码头建成了富裕和谐文明的全国十佳小康村。龙门村民俗馆开馆以来,以其浓郁的黄河农耕文化和古渡龙门风采每年吸引上万名游客。(编辑:王一凡 责编:刘柯均 值班主任:梁晋娟)